一場權力的競爭,最後得利的是誰?不知道
但可以確定受苦的是百姓。
一場戰爭以維護正義之名卻可以踐踏和平,為了成就American
Dreams?還是為了榮耀私人的功勳卻求他人來扮演打擂的主角。
編劇巧妙地以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進行了三場激烈的辯論
一、 女記者珍寧VS參議員賈斯柏
主張唯有靠武力才能夠解答所有問題,美國人需要的,只是一場勝仗,而這場戰爭的籌碼是〝Whatever it
takes.〞不計一切代價以獲得最終目標。參議員自恃自己以西點軍校第一名畢業的身分,能做出一切所謂「對」的抉擇,By no
means, whatever it takes.以如此肯定的答案試圖澆熄女記者的咄咄追問。
而資深的女記者珍寧,雖被賈斯柏餵了一條中東戰爭的新聞,受邀進行一對一專訪,但她以記者的直覺臆測賈斯柏無疑是要為自己的知名度進行鋪路,她被利用為替他自己的戰略進行行銷與廣告,而珍寧到目前為止都表現出一名優秀記者該有的敏銳、公正與堅持,一直到她將此報導公諸於世為止。我覺得電影裡的參議員有默默在諷刺當時的小布希。
二、史蒂芬教授VS學生
空有一翻過人的智慧與雄辯,卻不愛念書的男學生,被教授以成績為由進行一番洗腦。在離開辦公室之前,他與教授的辯論不分軒輊,他想要過的是所謂「好的生活」,反映出了現下大學生習於生長在學校或社會或國家的庇蔭之下,往往忽視了身為知識份子的天職,我們所受的教育並非空有的知識,而須用之於社會。
史蒂芬教授曾親身體驗越戰的慘酷,以及自己兩名高材生勇於投筆從戎的經過,以惜才的態度「自以為」能夠感化驕傲學生。受徵入伍的他並不鼓勵學生從軍以示愛國,但對於那兩名學生的行動表示尊敬,也認為年輕人就必須做點什麼,即使知道結果都相同,「你至少做過什麼!」多麼八股的一個結語,用在此卻完全不矯情多餘。
三、美軍VS塔利班
兩名滿腔熱血的死黨青年,毅然在學生辯論會上「炫耀」自己的入伍令以替自己的論點進行強而有力的辯護。我覺得這兩名學生是許多自願從軍青年的縮影,在他們的觀念中沒有對或錯,只有勇往直前親身參與。
從輸兵機上墜落到與塔利班軍對峙,他們都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,認為自己真的能為國家「至少做過什麼」。
這部電影的結局實在不像個結局,從少年學生眼中晃過的跑馬燈,是否能激起不在意拿B或C的他什麼意識?到了最後,誰能確信自己是對的?教授對於鼓勵學生為國效力與反對參戰的態度?賈斯柏意氣風發闡述新戰略直到接到前線兵敗消息濕紅的眼眶?電視人員從前堅持自己的理念而今成為新聞的seller甚至是政治的傳聲筒?珍寧最終報導出該則新聞她自己又放棄了什麼堅持?兩名青年在被槍口瞄準前他們的直覺是後悔、惋惜還是對自己的勝利與滿足?
男學生最終看到報導。深邃的眼神與緊閉的雙唇思考著,可以推知他推翻了自己的某些過去,他應該做些什麼,而他也必須做些什麼。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終想表達的話語吧。
最後,Lions for
Lambs,被羔羊率領的雄獅,我倒覺得這是一場羊入虎口的遊戲。戰爭的無情與冷酷,政治過之而無不及;所謂的「無冕王」,亦在設計自己的遊戲以娛樂普羅大眾;唯有教育的遊戲規則較能避開那些陷阱,引導學子通往心中的成功,但能否破關,就要看遊戲者的堅持與智慧了。
- Oct 10 Fri 2008 23:39
權力風暴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